进入首页
【世界博物馆巡礼(四)】罗马博格塞美术馆

短小精悍的美术馆,镇馆之宝是意大利十七世纪最伟大雕刻家贝尼尼的几部代表作。就我个人来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雕塑作品,甚至超过米开朗基罗,而且刷新了我对雕刻的认识,原来雕刻竟可以到达这样的高度!

博物馆速写

逛罗马比较常见的罗马PASS可以免票两个景点,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用在斗兽场和博格塞美术馆。所以即便你没听过贝尼尼,也可以猜到这是个能值回票价的地方。

美术馆最早是贝尼尼的赞助人,博格塞家族的别墅,后来成为藏馆开放给民众,所以可以想象,除了为教皇和城市设计的作品外,最好的私人作品都收藏在这里了。

官网:http://www.galleriaborghese.it/it/musei/galleria-borghese

参观建议

美术馆很小,地下一层是寄存和前台,一楼雕塑,二楼画作。
如果走马观花可能一小时不到就能结束,但是同学们,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雕塑了,用心去感受每一寸细节才不虚此行啊
印象中我是下午三点才进去,一直到六点关门工作人员都在等我下班....

展厅

贝尼尼所在的17世纪,正是巴洛克流行的时候,
房间的装饰都是极尽各种繁复奢华

每次抬头仰望天花板的壁画,最有趣的莫过于感受这种精确透视和光影所带来的立体感。
特别是不经意间微微晃动身体,不同的视角下仿佛看的就是立体的浮雕
我有好多次抬头的一瞬心中一惊,以为是浮雕,但再仔细一看发现是壁画
不得不由衷佩服画家,他们应该是在站在脚手架上,贴近天花板绘制,但是透视效果的焦点又是站在地面仰头看的人。

有故事的藏品

下面这件雕塑是贝尼尼23-24岁时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下

《The Rape of Proserpina》,贝尼尼,17世纪

比较含蓄的名字是
《普鲁托和普洛塞尔皮娜 Pluto and Proserpina 》
比较直接,以及我听到得比较多的叫法是
《The Rape of Proserpina》
中文名不记得了,但是不重要...因为这个词不翻译成中文比较好....保持原汁原味的...意思..

取材于一个古罗马神话故事,刻画了冥王普鲁托强掳少女普洛塞尔皮娜作为其妻子时的场景。
下面的地狱三头犬就是冥王家的了
注意在中国,更多的人听到的是冥王哈迪斯...因为圣斗士星矢以及其他题材里选用的是【希腊神话】
这里的是【罗马神话】,很多内容接近,但是名字不一样

雕塑最为人称道的是冥王抓紧Proserpina的腿时,手指陷进去的细节

摘录百度百科的一段
“雕塑内容取自古罗马神话故事。冥神普鲁托(Pluto)看上了谷物女神色列斯(Ceres)的女儿,他把她掠到冥界中,并改名为普洛塞尔皮娜。这尊两个人缠绕、扭打在一起的雕塑,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它会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从左边看普鲁托有力地抓住并托起普洛塞尔皮娜,而少女正在试图挣脱他的束缚;从前面看整个雕塑似乎是普鲁托正在炫耀他所获得的战利品,并把带她进入冥界;从右边看普洛塞尔皮娜脸上有她在向上天祈求时流下的眼泪,风吹起了她的头发,脚下那条守护地狱之门的三头犬(Cerberus)正在咆哮。贝尼尼惟妙惟肖地把掠夺的瞬间凝固在了这个雕塑上,从后面看普鲁托全身上下结实的肌肉和举起“猎物”时肌肉的变化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雕像右边因为用力和兴奋普鲁托右手的四个手指深深地陷进了被掠走女人的大腿里,看上去有很强的质感和力感;而女主角微微张开的嘴唇仿佛是正在尖叫或寻求帮助。贝尼尼不仅从他们的眼神和神态上表现出了两人的极大差别,而且从肢体动作上似乎也能“听到”他和她要发出的呐喊和哀求。 在这件作品中,突出了两种力量的对抗:一个强壮有力,在这场力量的争斗中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柔弱惊恐,带着绝望的目光企图摆脱厄运,是被掠夺者。这二者的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对人物动作和姿态的处理也别具匠心。普鲁托抱着普洛塞尔皮娜在狂奔,而少女则以手推他的头,并在哭号挣扎。作者继承了古希腊的雕刻传统,同时又成功地表现了动感和现实感。从细节上看,冥王由于用力而致使手指几乎要掐入少女柔嫩大腿肌肤的深深凹陷,少女由于绝望而落下的一滴晶莹泪珠,在空中无助而挥舞的手,和因惊惧而翘起的左脚拇指,都强烈地反映了掠夺的主题,突出了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效果。”

《阿波罗与达芙妮 Apollo and Daphne》,贝尼尼,17世纪

接下来要好好介绍的是
贝尼尼代表作里面应该是最受欢迎的
也是在博格塞买的一本贝尼尼官方画册上的封面,而封底是贝尼尼雕的大卫(60几面,小小一本,15欧...)

贝尼尼非常善于表现动态瞬间,
而这里的《阿波罗与达芙妮》不只是单纯的动态瞬间
更有浪漫主义的戏剧性情节

最初是阿波罗嘲笑丘比特(或者不同版本可能是其他原因)
丘比特为了报复他,给阿波罗来了一发陷入爱河的金箭,让他爱上河神的女儿达芙妮
同时又给达芙妮来了一发拒绝爱情的铅箭,让她对阿波罗冷若冰霜

一个拼命追
一个使劲躲

本来玩玩挺好的,达芙妮请求他爹,如果自己被阿波罗抓住,就把自己变成一颗月桂树

然而这一幕悲剧真的发生了
就在阿波罗触碰到达芙妮的一瞬间,达芙妮的手开始变成枝叶,脚底开始生根....变成了一颗月桂树
这一刻整体的造型非常轻盈灵动和优美

摘抄一段百度百科的描述:
“雕像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两人都处在乘风奔跑的运动中,身体轻盈、优美。达芙妮的身体已开始变成月桂树,行走如飞的腿幻化为树干植入大地,飘动的头发和伸展的手指缝中长出了树叶,即使是她最柔软的双乳也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但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具有凌空欲飞的姿态,手臂与身体形成了优美的S形。她侧着头,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具有使人怜悯的感。阿波罗眼睁睁地看到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使整个雕像有一种动荡的感觉,充满了表现力。”

说得挺好的,不过阿波罗眼里神情的变化,能不能看出“从惊讶转为悲伤” 这个要看角度
起码我在仰视和斜角度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但是从画册上正脸看时还是很明显的

另外,这是贝尼尼24-27岁时的作品,是不是忍不住想自己这个时候在干嘛呢

屋顶的壁画描绘的正是这一瞬间

贝尼尼另外一个代表作,是另一个版本的大卫
很多人知道米开朗基罗的那个站立姿势的大卫
其实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雕塑描绘的情景和大卫的背景故事更加紧密
贝尼尼25-26岁时的作品

《大卫》,贝尼尼,17世纪

相传有一天他去军中看望他哥
正值两军对垒,那个时候道上的规矩是双方先派最能打的人出来单挑
对方派出的是巨人歌利亚(后来这个名字似乎也经常在电影游戏中成为巨人的名字)
军中将士都觉得实力悬殊不敢应战,大卫毛遂自荐说要上前迎敌
大家都不看好大卫这个看上去战斗力不足5的非战人员能挑战巨人....
但是大卫剑走偏锋....拿投石索远远地就一发击穿巨人额头...然后过去用刀把巨头斩下...

这真是个开了挂的故事....没办法...
这件雕塑就是刻画大卫在用力挥出投石索前的一瞬

《Sacred and Profane Love》,译为《圣爱与俗爱》,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提香,16世纪

除了贝尼尼的镇馆之宝外,
美术馆里也有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
比如上面这幅《圣爱与俗爱》,穿衣服的是人,没有穿的是神,还有旁边的小丘比特

这里展现出细微不同,但神也依然有人性一面的地方,比如玩水的小丘比特
把人和神放得如此平等接近和相似
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不再只讲高高在上的神,逐步强调人的重要性的最核心价值观
不要觉得这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讲解,
逛过许多美术馆博物馆,看过跨越千年的大师作品后,
发现有几条清晰的主线贯穿着西方艺术发展,甚至人类历史发展
其中一个就是阶级的变化与自我认识,绘画表现的对象也从神到人,从君主到贵族,从贵族到富人,中产和平民

背景人物

贝尼尼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
如果觉得贝尼尼听上去太呆萌的话,也可以选择另一个译名,贝尔尼尼
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是十五到十六世纪的,
我个人感觉,就雕塑水平来说,贝尼尼胜过米开朗基罗,虽然后者文艺复兴风格,前者巴洛克带一点新古典

“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至于贝尼尼为什么这么吊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他老爹就是一个雕塑家,所以除了基因之外从小耳濡目染
8岁的时候就雕了一个小孩头像把他老爹吓坏了

这次提到的这些惊世之作只是贝尼尼二十岁时的
后来他还给梵蒂冈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打造了圣彼得墓青铜华盖和教宗宝座,可以说梵蒂冈大教堂里无上地位的宝物都是由他完成。

想知道更多?

我的游记:
【蜂首】【700图】探寻帝国历史与文艺复兴 圣诞季意大利14日
http://www.mafengwo.cn/i/5371952.html
马蜂窝:http://www.mafengwo.cn/poi/6299016.html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A2%E6%A0%BC%E8%B5%9B%E7%BE%8E%E6%9C%AF%E9%A6%86/2296057?fr=aladdin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lleria_Borghese

阅读原文

意大利

来自意大利自驾圈

6.2万圈友正在讨论意大利自驾
展开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