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游记《坐火车去莫斯科(上篇)【二连、乌兰巴托、莫斯科,30天8000元12城35万字】》发表于2017-01-01 8251阅读 28评论
沿着克里姆林宫四周的城墙走一圈,可以看到有许多塔楼,这些塔楼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功能不同,造型各异,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遗憾的是因为时间有限,没有环城一周逐个欣赏,只能选几个代表性的游览一下。
建议时间充裕的游客,可以多花点时间绕城墙走一遍。
上图中黄色箭头的位置就是“保罗维茨塔楼”(Borovitskaya保罗维茨卡娅)
首先来到“亚历山大花园”的最南端,在你面前的就是“保罗维茨塔楼(Borovitskaya保罗维茨卡娅)”,在塔楼下有一个城门,它是克里姆林宫的5个出口之一,也是政府工作人员出入的大门。
“亚历山大花园”(Alexander Garden),是克林姆林宫红墙外的一个长方形公园,一共包括三个部分,即上园、中园和下园,延伸的总长度为904米,宽约150米,花园始建于1821年,是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名字命名的皇家花园。
现在,这里是莫斯科人钟爱的休闲场所,园内鲜花盛开,满园葱绿,喷泉、雕塑、建筑与花园浑然一体。
“亚历山大花园”是为了纪念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而建的,也就是雕塑上这位。由于他带领俄罗斯帝国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一世的侵略,兵临巴黎城下,复兴欧洲各国王室,因此被欧洲各国和俄罗斯人民尊为神圣王、欧洲的救世主。
这座雕塑是近年来才树立的亚历山大一世像,20年前这座雕像并不存在。雕像基座的侧面有浮雕,一面是1813年10月4-7日在莱比锡郊外的战役。
另一面是1814年3月19日胜利者亚历山大一世进入巴黎。
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罗斯帝国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沙皇保罗一世之子。
他在位期间改革俄罗斯兵制,设立军团制,改变了从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余年的贵族统兵制。他的统治前期主要在战争时期渡过,后半则沉迷于与宫廷仕女游玩,以及神秘主义的研究上,渐渐不理政事。最终在其承继者尼古拉一世(原名君士坦丁•帕夫洛维奇,亚历山大一世的三弟)在位期间,俄罗斯爆发了一连串人民起义。
1812年,拿破仑率军攻入俄罗斯,俄罗斯开始了卫国战争。战争初期,俄军节节败退,亚历山大一世认识到自己无力指挥军队夺取胜利,于是就把指挥权转给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将军,此后又再次任命库图佐夫为俄罗斯军队总司令。在库图佐夫指挥下,俄军一把火烧掉了莫斯科,俄军主力部队撤出了莫斯科。拿破仑的军队拿到手的只是一座残垣断壁、没有给养的空城,在俄罗斯的寒冬到来之际,饥寒交迫的法军被迫后撤。以逸待劳的俄军乘机追袭,拿破仑大败。
俄罗斯军队在同拿破仑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西进,攻陷巴黎,整个欧洲的命运都掌握在亚历山大一世的手中。在1813年至1814年间,亚历山大一世成为欧洲反法同盟的盟主,1814年更是以反法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在巴黎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但是年轻的青年近卫军看到了巴黎的繁华和革命带来的自由,痛感俄国的落后,立志推翻俄国专制政府,这些人统称为“十二月党人”
尽管俄法战争结束,拿破仑遭到流放,但欧洲的君主专制体制已经遭受到了严重打击。为了稳定局势,亚历山大一世颁发了自由化色彩浓厚的波兰王国宪法,给予波兰高度的自治,并许诺在时机成熟后,给予其他并入俄罗斯版图的地区同样程度的自治。1816年至1819年间,在亚历山大一世主持下,在波罗的海地区开始推行农业改革。此后他又秘密地准备了一项取消农奴制度的法案,但遭到了贵族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亚历山大一世迫于压力,只好让步,法案暂时被搁置起来。
亚历山大一世与皇后早年生下的两个女儿夭折,此后亚历山大一世不和皇后住在一起,而是和情人玛丽娅•纳雷什金娜成为实际上的夫妻。这样亚历山大一世在法律上就没有了子嗣。1823年,亚历山大一世起草了秘密诏书,在诏书中宣布立三弟尼古拉为皇储。
182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得到密报,军队中正在准备政变,少数军官阴谋推翻他。亚历山大一世并没有采取镇压措施,而是离开圣彼得堡,到气候适宜但位置偏僻的亚速海上小镇塔甘罗格疗养。起初,疗养的生活还算惬意,可过了不到两个月,俄国皇宫突然宣布,亚历山大一世于11月19日在疗养地驾崩。亚历山大的突然死亡,引起人们的纷纷猜测。有人说,他的确是死于疾病;也有人说,他根本就没有死,而是看破红尘,借疗养之机遁入山林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后,亚历山大的死成了一桩悬案。
亚历山大去世10年后的一天,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村子出现了一位雍容高雅、仪表超俗、自称费奥多•库兹米奇的老人。
由于他说不清自己的来历,被警察局驱逐到了西伯利亚。在那里,他居无定所,含辛茹苦,生活十分艰难。但他学识渊博,待人宽厚,深得当地群众爱戴。人们慢慢发现,他对当代的政治事件了如指掌,对一些名人事迹如数家珍。他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俄军开进巴黎时的盛况,甚至能一个一个地说出当时沙皇身边的随员。有人说他在某段时间内经常收到一个名叫玛丽亚•费多罗芙娜(这是亚历山大一世母亲的名字)的女人寄来的钱和衣物。
1864年1月20日,费奥多•库兹米奇以87岁的高龄寿终正寝,而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
一位曾参与医治亚历山大疾病的医生,从不参加11月19日纪念亚历山大之死的祷告仪式,而1864年1月的一天,他却亲自领着大家为亚历山大的亡灵祈祷。他流着泪说:“沙皇这下真是死了。”
而在继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办公室的墙壁上,一直挂着费奥多•库兹米奇的画像。费奥多•库兹米奇死后,一位富商出资安葬了费奥多•库兹米奇,并在墓碑上刻上“上帝的选侯”,而“上帝的选侯”正是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拿破仑后天主教教皇颁给他的。
前苏联曾挖开沙皇时期的墓室,而亚历山大一世的墓穴里什么也没有。
亚历山大一世还有一个标签:迷恋妹妹
亚历山大即位后,那些垂涎他地位的女人纷纷对他投怀送抱,但在亚历山大心中却始终只有一个女人的位置——她就是叶卡捷琳娜公主。
叶卡捷琳娜公主是亚历山大的大妹妹,二人年龄相当,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的岁月竟让两人产生了超出兄妹的感情。在亚历山大的婚姻名存实亡的时候,兄妹二人的感情达到了顶峰。他们经常单独闲坐,彻夜长谈,有时动作过分亲昵。他们都住在皇宫,但却要天天通信。如果亚历山大一世外出巡视或是出国访问,兄妹俩的书信往来就更加频繁。
亚历山大在给妹妹的信中这样写道:“知道你爱我是我幸福的源泉,因为你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尤物之一”,“我像疯子一般爱你!……看到你,我高兴得如痴如狂,我像个着魔的人,四处奔波,多希望能在你的怀里甜蜜地松懈下来”。
1808年,威震欧洲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突然向叶卡捷琳娜公主求婚,这使亚历山大非常不高兴。他不能忍受将心爱的妹妹嫁给法国的“食人怪物”,婉言谢绝了。后来,他害怕拿破仑又来求婚,于是匆忙将叶卡捷琳娜嫁给相貌平常、地位一般且性格懦弱的德国奥尔登堡公爵。
婚后,叶卡捷琳娜仍常住在圣彼得堡。当她的丈夫病死后,兄妹之间的感情又像以前一样无所顾忌了。
在亚历山大一世雕像的正对面,是第一次卫国战争(1812年俄法战争)的纪念墙,就在花园的中间,看上去有点像国内的照壁,上面有浮雕。
右侧的浮雕是俄罗斯的标志:双头鹰。双头鹰的翅膀下站着的是沙俄时代的帝国将军们,他们都是“俄法战争”中的英雄。
这面浮雕上有3块铭文:
左边的是“1812年8月26日卫国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博罗迪诺战役”。
中间的是(将军们脚下的):“1812年卫国战争的英雄:俄罗斯军人”。
右边的是:“1812年11月14-17日卫国战争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别列吉娜河战役”。
值得注意的是:
下图中红圈中的人物是俄法战争中的著名将军“米哈伊尔•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本是一个“独眼将军”,但雕塑的创作者在创作这幅浮雕时有意将他塑造成了双眼都正常的形象,创作的初衷是想展现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体现“伟光正”和“高大英勇”,但却违背了历史事实,属于人为的一处错误(这是后来我在红场遇到的一位俄罗斯80后朋友告诉我的)。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俄罗斯帝国元帅、大军事家,由于在战斗中瞎了一只眼睛,故人称“独眼将军”。库图佐夫出身于军事工程师家庭,毕业于炮兵工程学校,曾指挥独立支队,参加过对土耳其的战争,战功卓著。受伤后到外国治疗,回国后晋升极快。写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指南,制定出一套新的战术方法。1792年曾任驻土耳其大使。1805年在奥斯特里茨与拿破仑作战失败被沙皇免职。拿破仑一世于1812年发动对俄战争时,库图佐夫重任俄军总司令,指挥博罗迪诺战役(最大的一场战役)和塔鲁丁诺战役。1813年率领俄罗斯军队参加欧洲国家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不久病死。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顺便科普一下: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中描写的就是1812年的俄法战争。
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年代是1863-1869年,书中对19世纪初俄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作了全面的反映。
在政治和军事上,托尔斯泰把表现的重心放在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上。
在表现社会生活上,托尔斯泰着重描写了四大家族中年轻成员的变化和探索。
俄法战争胜利后,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社会正礼崩乐坏,疾速地向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迈进。经过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上下求索,托尔斯泰终于推出《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
在19世纪初,俄国经历了两次对拿破仑军队入侵的反击。那是两场正义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俄国人民空前地团结在了一起,不分贫富贵贱,甚至男女老幼前所未有地同仇敌忾,有力地阻击了拿破仑军队的进攻,挫败了拿破仑的征服。托尔斯泰认为,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要解决自己的社会走向问题,有必要回到这段历史当中去,回到这段历史当中那种上下一起努力的奋斗当中去,因而创作了《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创作背景:
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当时,沙皇政府由于在克里木战争期间遭到军事失败而削弱,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各方面人士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废除了农奴制,并实行了一些自由主义改良政策。因1825年起义失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也在这时被赦免。
1860年,托尔斯泰在国外旅行期间,他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遇见了一位远亲:从西伯利亚流放地被赦免回来的著名十二月党人“谢尔盖•沃尔孔斯基”(伊尔库茨克市的“沃尔孔斯基故居”)。同沃尔孔斯基的长谈使托尔斯泰产生了创作一本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的想法。1861年3月26日,他在布鲁塞尔写信给赫尔岑(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赫尔岑被称为俄国社会主义之父)表示,他4个月前开始构思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从西伯利亚回来的十二月党人。他写的这个十二月党人应是一个狂热者、神秘主义者、基督徒。十二月党人用严厉的、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眼光来衡量新俄罗斯。托尔斯泰给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读了开头,最初几章受到了屠格涅夫的赞成。但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只写了三章就放下了。
1863年,托尔斯泰又重新动手接着写下去。作品的开头部分共有十五种草稿。最初一份草稿的标题是《三个时期》,他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三部曲(即1812年,1825年和1856年),这个刚开了个头,他放弃了。开头部分的第二稿题目是“从1805年到1814年——列•托尔斯泰伯爵的长篇小说(1805年,第一部)”,从这稿开始,托尔斯泰才形成了一个想法:写一部俄国同拿破仑交战时期的历史小说,预计要写几部,第一部称《1805年》。后来托尔斯泰又写了三稿。第十五稿才是后来读者看到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
推荐2部电影:
2002版的《拿破仑》和2007电视剧版的《战争与和平》。电影《战争与和平》中的库图佐夫将军就是“独眼将军”造型。
前苏联“库图佐夫”号巡洋舰是68比斯型巡洋舰的第12艘,于1951年2月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始建造,1954年8月9日完工。通过一系列的测试考验后进入黑海舰队服役。“库图佐夫”号巡洋舰所负责的区域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以及大西洋中部地区,直到1998年服役期满退役。
左侧的浮雕是“亚历山大一世与全俄罗斯大牧首”谈话的造型。
这面浮雕上也有3块铭文:
中间的是(沙皇和牧首脚下的):“亚历山大一世与全俄罗斯大牧首”。
左边的是:“圣彼得堡的喀山大教堂,用以纪念1812年战争的英雄,并且是库图佐夫的安葬之地”。
右边的是:“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是亚历山大一世命令修建的,用以纪念1812年俄法战争中战胜了拿破仑的军队”。
纪念墙的背面,罗列了俄法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售票处,是一个玻璃大厅。
继续往前走,有一个方尖碑,是用灰色芬兰花岗岩做成的,它的英文名是Romanovsky Obelisk(英语中Obelisk就是方尖碑的意思)。
这座方尖碑原是1914年建成的“罗曼诺夫王朝300周年纪念碑”,它是由7块石头拼接而成的,每块上都刻有人名,包括罗曼诺夫家族成员的名字和各公国、俄罗斯帝国各州、各区的徽章。
但在十月革命(1917年)后进行了改造,1918年布尔什维克(苏共)把上面的沙皇纹章和碑文全部磨掉,以杰出的革命家和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的名字取代了罗曼诺夫家族成员,重新刻上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李卜克内西(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等诸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先躯的名字,方尖碑的名称也改为“国际共运里程碑”,1966年方尖碑被移至现在的位置。
但在2013年,纪念战胜拿破伦200周年时(1813年),又重修了这座方尖碑,又恢复了罗曼诺夫家族成员的名字,当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总统都出席了落成揭幕仪式。
可如今,俄罗斯和乌克兰因克里米亚问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感叹岁月无常啊!
中国古人说:“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俄乌关系终于合好的一天吧!
方尖碑的后面有一段残垣断壁,这就是“废墟之门”。
“废墟之门”位于亚历山大花园的中间位置,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有一个石块镶砌的大拱门,由红砖和黑色花岗岩构成,洞口呈半圆拱门状,内里有白色大理石门和四根白色圆柱子,这个门洞就是“废墟洞”。传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曾经在此避过雨,所以又称“避雨洞”。
洞口上方趴有两尊白色石兽,那些镶嵌在红墙中黑色的石头,是1812年被拿破仑军队纵火烧毁莫斯科房屋的残余的部分,后来1820年重建克里姆林宫时就保留了一段老城墙,供人们参观,所以这是真正的“遗迹”。
“废墟之门”后面的塔楼就是“中军械塔”,塔高39.8米,建成于1495年。因靠近军械馆而得名,如此命名正是因为它位于军械库的正后方。塔下就是“废墟洞”和俄法战争中战胜拿破伦的纪念碑。
“废墟之门”正对着的远处有一座雕塑,是“东正教大牧首格尔莫根雕像”(Monument to Patriarch Hermogene俄罗斯东正教第二任牧首),这也是近年新树立的雕像。
格尔莫根(又名叶尔莫根,俗名叶尔莫莱,1530~1612),出生于1530年。他是俄罗斯东正教历史上第二位大牧首,是第二任莫斯科和全罗斯牧首。
他在位时(1606~1612)赶上伊凡雷帝死后沙皇缺位的动乱时期(17世纪初期波兰、瑞典武装干涉及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时期),他是俄罗斯动乱时期著名的宗教社会活动家,是与红场上纪念的“公民米宁和大公波热尔斯基”同时期的、反抗波兰侵略者的民族英雄。牧首格尔莫根因拒绝承认波兰侵略者指定的伪沙皇,拒绝与波兰侵略者合作,被波兰人关在修道院里饥渴而死。
他死后被俄罗斯东正教会追封为圣人,称“全俄罗斯和莫斯科大牧首,受难者格尔莫根”。在俄罗斯,每年的2月17日为“神圣受难者格尔莫根日”。
“东正教大牧首格尔莫根雕像”前面就是“驷马喷泉”,喷泉旁边是“马涅什广场”。1997年在克里姆林宫的护城河(涅格林那亚河,现在埋在亚历山大花园下)河畔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商贸、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红场外的这一带全部归为马涅什广场。
广场上有喷水池和花坛,这里原本有涅格林那亚河流过,后来河流整个埋入地下成为暗渠,地面上有明渠装饰成溪水流淌,广场上的喷泉和雕塑,艺术家们用俄罗斯传说里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把这里装饰得向神话世界一般,如著名的“渔夫和金鱼”,俄罗斯童话“熊与狐狸”,“少女”,“公主与天鹅”及“鸭妈妈带领小鸭”等。
马涅什广场”的西侧是“中央展览厅”
中央展览厅的大楼建于1817年,当时是为庆祝打败拿破仑5周年而建(1812年俄法战争),主要用于检阅军队和训练骑兵,也是宫廷士官练习马术的地方,后来这里被改建成为展览厅。因为中央展览厅过去曾是一座驯马场,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作“马涅什”。“马涅什”在俄语中是骑马、驯马的意思,所以也有称广场为“驯马场广场”,还有叫“练马广场”的。
马涅什广场是特维尔大街的起点,在它的西边可以看到国际饭店和莫斯科大学的旧址。1755年创立的莫斯科大学的大部分学院都已经搬到了位于麻雀山的新校区,只有亚洲和非洲各国的学院还留在这里。
在马涅什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地球仪似的半圆形玻璃建筑,顶端有个雕塑:一匹骏马,前蹄腾空,昂头奋起,它的主人正挺枪与一只怪兽搏斗。
雕塑描述的是俄罗斯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莫斯科附近的湖里出现了一条恶龙,它残害百姓,涂炭生灵,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向恶龙每年供奉自己的女儿,以求得太平。这一次,轮到国王的女儿了,她来到了湖边,静静的等待噩运的到来。此时,从远处走来一位骑士,他正是远征归来的英雄乔治,为了拯救善良的百姓,乔治与恶龙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杀死了恶龙,为民除了大害。随后,乔治悄悄地离开了。
乔治走了,但人民没有忘记他。他的英雄事迹在俄罗斯一代一代流传着,人们为了纪念他,盖起了教堂,立起了塑像,而莫斯科的市徽正是乔治奋战恶龙的形象,俄罗斯的国徽中间,也有乔治的英姿。
英雄乔治的雕塑立在广场中央,地球仪般的半球体上,有一个教堂模型,下面写着:москва(莫斯科)。球面上画着地图和动物分布图,四周是喷泉,泉水喷涌。
马涅什广场的下面是一个地下商城,叫“猎人商行”,也被称为“圈楼”,建于1997年。地下商城设有饮食中心,累了也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下。广场的背面是莫斯科饭店,莫斯科考古博物馆也在马涅什广场的下面,要穿过莫霍瓦亚大街的话就必须得走地下商城的地下通道。
午饭后继续绕克里姆林宫参观(沿下图中的绿线),莫斯科著名的“无名烈士墓”几乎是全世界的游客都必到之处。
无名烈士墓(The 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位于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的最北端。二战期间,在辽阔的俄罗斯原野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红军战士合葬冢。1967年,人们将莫斯科城外克留科沃村一处合葬冢中的一位不知名红军战士遗骨迁葬于此。
无名烈士墓建成于1967年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牺牲的无名英雄。深红色大理石烈士陵墓上有平放的战旗、战旗上有士兵军盔和桂枝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
墓前一只凸起的青铜五角星构成的火炬台,长明火炬从五星中央冉冉而出,不灭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到现在,从未熄灭。无名烈士墓的圣火永不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
火炬前方青色大理石地面上镌刻着一行铭文: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世长存!”
一个尊重和重视革命英雄的民族,也让人肃然起敬!
到莫斯科访问的外国领导人,一般都要瞻仰烈士墓,并敬献花圈。
许多莫斯科人结婚时都要来到这里,新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无名英雄们敬献鲜花、拍婚纱照,这几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
他们觉得在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应该向为他们今天的幸福付出生命的、尤其是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们致敬。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俗,很值得中国的年轻人学习。正如网络上的那句话:“你所谓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中国的革命战争中也牺牲了很多烈士,虽然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不应该被忘记!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也能养成在主要节日、尤其是清明节时,自觉地到烈士陵园中敬献鲜花的习俗。
烈士墓的两侧玻璃岗亭,左右各有一名身穿礼服、手扶长枪、神情庄重的哨兵默然肃立,24小时不间断站岗,为烈士守灵,这便是俄罗斯妇孺皆知的“全国第一岗”。这“第一岗”原来设在列宁墓前,苏联解体后1993年挪到了这里。
每天早8:00到晚20:00,每到整点时刻,无名烈士墓卫兵都要举行换岗仪式。卫兵身穿白衬衣、蓝军服,戴大檐帽、登长筒靴,帽徽、肩章闪闪金光。
换岗时,接岗卫兵高高抬腿,步步为营,抬腿高度前所未见,两腿夹角超90度,每一步都掷地有声,很有气势。每次换岗仪式时,游客都从四周蜂拥而至,团团围住烈士墓,争看国家一号岗的换岗仪式,近距离一睹卫士风采。
烈士墓的旁边排列着12座长方体花岗岩标志物,逐一镌刻着卫国战争中12座“英雄城市”:莫斯科、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基辅、明斯克、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刻赤、新罗西斯克、摩尔曼斯克、图拉、斯摩棱斯克。另外,布列斯特要塞获得“英雄要塞”称号。
烈士墓后面的塔楼就是武器库角塔楼(The Corner Arsenal Tower),因靠近军械馆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