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首席行程规划师的文化视野去解读新加坡,让你了解不一样的新加坡。
我的家乡在广东侨乡,这里有数不清的华侨村落,小时候听着爷爷奶奶讲着邻村乡亲漂洋过海的种种过蕃故事,总是有着莫名的向往,甚至,有无数次的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过蕃后,衣锦还乡的日子,也许我骨子里就流淌着下南洋的血。初中的时候,踢球扭伤了,妈妈给了我一瓶跌打药油让我自己去搽来消肿,一边搓药油一边看新加坡电视剧《调色板》,“城市生活着你曾失去什么,拥有是什么……”旋律至今难忘。
那种特殊的包装和味道,尤其是包装盒上“新加坡”三个字样,让我把南洋和新加坡等同起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留意着新加坡的点点滴滴。
上高中选择了文科,明朝历史上有一段波澜壮阔的航海史,有无数次提到“淡马锡”,后来翻开地图一看,才知道淡马锡就是现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统称。我仿佛回到那个辉煌的年代,成为三宝舰队红头船上面那一名水手或者郑大人的近身待卫,穿梭在中国大陆和南中国海各蕃属国之间。
时光的流逝,去新加坡,已经成了我越来越强烈的愿望。或者说,新加坡已经成为了魂牵梦绕的地方。世界那大,新加坡那么小,我想去看看。说走就走的旅程,先找马蜂窝咨询一番。再经过倒腾,终于订好酒店和机票。新加坡,我来了。
进入新加坡机场,心里小鸡动,把自己置换进下南洋的场景,现实和梦境傻傻的分不清楚.。
第一步:换钱:咱不出卖苦力,咱是来消费的,当年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是值钱的奇珍异宝,猩猩这几千大洋,却换来这几张纸。
入住酒店后,直奔心仪已久的海事博物馆,任自己淌湵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种厚实的责任感,自己真的成为三宝船队的一员。大明成祖皇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世界上最大的、掌握最好航海技术、拥有以最先进造船技术制造出来的最好战船的远洋舰队——郑和舰队,从中国苏州起航直抵福建,然后自福建五虎门迎着东升的太阳,驶进了茫茫太平洋的深处。
中国乃至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一次的大航海开始了。中国,这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陆地帝国,第一次将眼睛看向了海洋深处,海洋的另一边,那中国大陆以外广阔的新世界。大明帝国派出的郑和舰队,在当时是一支真正的超级无敌舰队。它的总吨位超过了当时全世界海军力量的总和,单只是舰队中一艘船的吨位,就大约等于当时欧洲国家一支常规船队的总吨位。
其中旗舰宝船的长度大约是125.65米,宽约为50.94米。以此计算其排水量,则宝船的排水量大约在一万六千吨到一万八千吨左右,是艘接近两万吨级的大木船。
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到达在满刺加时,就和满刺加的国王达成了协议,在当地的一座山上(今三保山)建成了一座城池作为基地。这个建造在山顶的城池拥有坚固的内、外城,四面开门,里面存放着大批粮食、金银和补给物资,城堡上设有敌楼,长期驻扎着明军并有部队日夜巡逻。这就是最早的华人驻新加坡纪录,800年以来,一代又一代华人沿着三宝太监的足迹,从祖国大陆迁徙而来,落地开花。
当年明朝船队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随船装载了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铁器,新式农耕工具,作为赏赐蕃国或开展贸易的商品,船队在南洋各国收集了大量中世纪流行的香料:丁香,肉桂,八角,胡椒,香茅。满剌加国国王为了表示对大明王朝的谢意,向明成祖进贡了珍奇异兽,被载入《明成祖录》,称为麒麟兽,其实就是长颈鹿。哈哈。有幸目暏祥瑞兽,实在有趣
为了急切了解当年华工到埠后的情况,参观完海事博物馆,直杀当年华人抵达新加坡下船地,克拉码头
清朝中后期至明国初期,国内相继先后发生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混战等历史事件。列强瓜分中国,社会动荡不已,土地兼并严重,民族资本被烈强打压,祖国母亲遍体凌伤,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政治通辑犯,太平天国残兵,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兵变残兵流寇,充斥着中国各大城市的每条街头。
东南沿海地区的精壮劳力们,纷纷出走南洋谋生,有的人偷渡,有的人通过澳门,广州,香港的洋行签订劳工输出契约,被称为“猪仔工”。而当时的人们下南洋首先之地就是马来半岛的槟城,马六甲,新加坡。“猪仔”们到新加坡第一站就是新加坡河口的仓库区。在经过检疫等通关手续后,被英属东印度公司各资本家安置到马来半岛各城市的锡矿,码头,商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现在的克拉码头仓库依稀可以看得出当年的景像,不过已经被 新加坡政府改造成商业区了,看不到任何华工的痕迹。
早期的猪仔工们从事苦力劳作,加上南洋闷热潮湿多雨,很容易身体关节就产生病变,痛疼不已,无法持久劳作。后来华工群体中有中医从业经验的少数人发现南洋热带雨林里有种类丰富的各种中草药,于是采集回来用中国传统方法炮制成药油驱痛止湿。久而久之就成了新加坡华人家中常备药-----止疼神器:南洋药油
猪仔工们背井离乡讨生活,不仅在心理上要承受与亲人离别之苦,更是以透支精气神的身体代价换取微薄的收入,为了能让家乡的亲人们过上好日子,他们都是节衣缩食,尽可能地把工钱寄给家人,因此经常食不果腹。身体早衰者比比皆是。有些在码头工作的苦力们,趁着搬运中国运送货品的机会,从货船上捡拾散落 ,或者抛弃的中草药,又从洋人肉铺里捡拾丢弃的动物下水,碎骨,一起熬炖成肉汤,以裹腹,更以补充营养。
时间一久,这种吃法逐渐从码头工人流传到各华人群体里,时至今日,成了倍受新加坡华人欢迎的肉骨茶。既来之,咱也得尝尝..于是直奔传说中的最好吃的松发肉骨茶,真不想去探究为什么明明是汤,却又叫作茶,就像明明是馍夹肉,却非得叫肉夹馍一样.
肉骨茶,有肉有骨猪小肠,花生咸菜老油条。
下等食材煮出上等食品,不得不折服于先人们的口味,作为老广的我来说,好吃得不要不要的,强烈建议《舌尖上的中国》拍海外版,把肉骨茶纳入内容 .
浓郁的中草药材味,搭配鲜甜的肉汤,烂熟的排骨肉,Q弹的猪小肠,在口腔里交互着,尤如近百年来华工的苦难一样,味道深远,而不失厚重,我品味的是美食,回味的是历史,我仿佛回到那个动荡的近代,头顶着七寸大辫,身著破布,在新加坡河北望故乡,我就是那个猪仔工......
呵,有点跑题了,哥吃的不是肉,是情怀…..
薄舟南洋路,守望乡土结。
慈母线,系心间,游子衣,含泪解。
常望故土,孤身只影在坊间。
南洋路,远且坚。
中华儿女莫忘记,一带一路复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