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首页
美丽波罗的海五国探密游

途景预告篇

华沙老城广场:

华沙老城:

赫尔辛基岩石教堂: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立陶宛 德鲁斯基宁凯:

维尔纽斯三十字架:

维尔纽斯:

特拉凯:

考纳斯:

米科瓦伊基:

米科瓦伊基:

马尔堡:

马尔堡:

格但斯克:

西盘半岛:

索波特扭曲屋:

克拉科夫:

.

行前准备篇

对波罗的海的印象,是从小时候苏联有个波罗的海舰队开始的,... ... 后来,知道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三个国家在习惯上被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 再后来,有了网络,继而通过旅行平台和地图,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一定要实地去看一看。... ... 终于,有一天,波罗的海诸国的名字,出现在我们商议出行的名单中,... ... 外出旅行,最喜欢的方式是自由行,自由行中,最喜欢的是自驾旅行,因为这种方式,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自由____ 自由选择时间,自由选择地点,自由的吃,自由的玩... ...自由、自由、自由——我的事,由我自己做主,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国家、地点初定后,开始查找机票,而往返机票的预订,除价格外,还受到所在地逗留时间长短的限制。综合考虑的结果,华沙成为往返机票的最终选择。 下一步,是制定行程和自驾路线,第一稿是华沙--维尔纽斯--里加--塔林--再折返波兰--最终华沙还车,但是网上查询显示爱沙尼亚不允许中国驾照上路,于是修改,将塔林从自驾中移除,随即又发现塔林--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每日有邮轮往返,单程时间2H,于是第二稿将赫尔辛基加入;在继续寻找塔林的游玩景点过程中,我们发现塔林--里加每日的国际巴士班次多、用时短且价格不高,而自驾从立陶宛至拉脱维亚里加的路程较长,反复比较后,我们在第三稿中,将里加纳入公交行程。 行程、路线初步商定后,开始在网上联系租车,欧洲的几家大的租车公司网站如Europcar、Hertz等都看了,最后经过比较,还是选择了最熟悉的“租租车公司”,在所选车型中,租租车提供的报价最优惠。租好车,又在Booking、AIRbnb等网站陆续搜索、预订酒店、民宿。期间,在华沙--维尔纽斯间查找中途休息停顿点时,无意中发现白罗斯(旧习惯称为“白俄罗斯”)可以免签进入(90天),而原来考虑的特拉凯,因距离华沙(机场取车)430Km,而距离维尔纽斯仅30Km,作为中途停顿点不是十分合适,于是又在白罗斯重新寻找,终于找到一处名叫密尔的中途点,那里有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米尔城堡群,文化遗产风景优美,而且位于华沙与维尔纽斯中间约3/5,位置段合适。于是自驾路线再度调整,特拉凯的住宿也退订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自以为一切都进展顺利的时候,欧洲申根签证申请这个环节却意外出了问题—— 我们在不同城市申请申根签证,以往几次都很顺利,这次也是规规矩矩按要求提供了所需的材料,但是批复的结果却不同——有两次的,还有一次的!一次进出申根区,这意味着行程将与白罗斯说“拜拜”了,因为你进了白罗斯,但却不能再入境至申根区的立陶宛或者回到波兰! 整个出行计划被打乱了!路线要退回重新设计,刚订妥的住宿又要退订。... ... 好事多磨,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租车在租租车公司选定:

整个波罗的海行程也终于定稿了—— 波兰 华沙——爱沙尼亚 塔林——芬兰 赫尔辛基——塔林——拉脱维亚 里加——华沙——立陶宛 德鲁斯基宁凯——立陶宛 维尔纽斯——立陶宛 特拉凯——(经)立陶宛 考纳斯——立陶宛 克莱佩达——波兰 米科瓦伊基——波兰 马尔堡——波兰 格但斯克、索波特——波兰 托伦、罗兹——波兰 克拉科夫——波兰 华沙。

关于申根旅游签证申请的温馨提示

申根旅游签证的申请,分为一次、两次和多次(入境),大多数申请都是一次,即A进A出,或者A进B出,如果行程包括非申根国家,那就需要办理两次或多次申请。这里把两次和多次申请的区别说一下:两次以上的(入境),在申请时,多数人(包括我们)都会觉得两次和多次区别不大而 选择填“多次”,实际上二者的区别很大,因为在签证官那里,他依据的是,你如果填“两次”,他会仔细审看你的行程、住宿等安排是否对应,甚至电话“核实”依据此来审批;而你如果填“多次”,就一定要出具对方(邀请方)的邀请函,记住,这是申请“多次”的依据前提,如果没有邀请函,不管你进出(申根区)的次数再多,酒店订的再好,都将会被划为“一次”。

巴士、自驾篇

巴士篇 注:巴士——包括华沙--塔林,里加--华沙的空中巴士;塔林--赫尔辛基的往返邮轮巴士;塔林--里加的国际长途巴士;赫尔辛基、华沙...的市内巴士和出租巴士。 9月18日,连续三飞后,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土地。 爱沙尼亚人,喜欢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北欧国家,除了经济方面在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富外,爱沙尼亚特别是首都塔林还有着极好的空气质量,塔林甚至被称为“世界空气最好的首都”。

华沙——塔林,乘坐的是波兰航空公司航班:

出了塔林机场,由于到市区的的士价格与4人的公交价格相差无几,我们索性直接打的去住所。路上,我们与的士司机聊天,告知他我们来自中国,司机用带有卷舌音的英语说“哦,遥远的国家”。接近市区了,他开始向我们介绍塔林的旅游景点,并推荐我们去老城西北向的“山上”观赏“市容”... ...。 说话间,我们联系的住所到了, 机场到这里,费用是15欧元。 与的士司机告别,电话与房东联系,几分钟后,房东来到,领我们上楼。 3房2厅(1房未开)的住所,十分宽敞。房东向我们介绍了门禁密码、电梯及WIFI的使用,并说有什么需要,可随时与他联系,因明天一早要去赫尔辛基,我们向他询问至邮轮码头的公交车次和首班时间,房东一 一说明,随后他的一句“明天他可以开车送我们去”,让我们十分感动,他与我们仅是认识才几分钟的普通的房东与租客关系,而且这完全是他份外的事,真是一位热心的房东! 次日清晨,我们乘坐房东的车顺利到达邮轮码头,之后凭网上预订的电子船票登上邮轮。 邮轮(也称海上渡轮)因是清晨首班,乘客数量比预计的少,赌厅、游乐厅没有人满为患的感觉,我们所处的后厅空位较多,甚至有乘客在多人沙发上卧睡。

登船啦。

缓缓驶离塔林码头。

海鸥看来是船上的常客,看着我们,象在询问:你们从哪里来的? 2个小时后,邮轮停靠赫尔辛基西码头。 码头外的公交车站,出码头就是,位置比地图标注的要近许多。 我们在站台处,凭借其他乘客的指引,购买了赫尔辛基一日交通票,随即登上电车,驶向市区。 我们陆续游览了—— (周围喧闹,教堂内却安静的连颗针掉地上都能听到的)康皮(木桶)教堂Kamppi Chapel:

大名鼎鼎的坦佩利奥基奥(Temppeliaukio Church岩石)教堂:

以及赫尔辛基大学新图书馆:

赫尔辛基大教堂(白教堂):

乌斯菲斯基教堂(红教堂,欧洲最大的东正教堂):

游览赫尔辛基的最大收获是,我们到了欧洲大陆也是世界大陆国家首都中纬度最北的地方——岩石教堂的纬度是北纬60.173018,我国漠河北极村的纬度是53.3330,岩石教堂比它还要更偏北759公里,国内游没有去过漠河北极村,这个遗憾现在没有啦。 当日下午4点,搭回程邮轮回塔林。离开赫尔辛基前,在路过的购物中心买了两只热气腾腾的烤鸡,在邮轮码头等船时,忍不住撕了一只4人分吃了,美味的烤鸡给赫尔辛基又加分啦,哈哈!

塔林,塔林,塔多如林,这个名字译的真好,既准确又形象:

塔林的公交巴士:

9月21日晨,搭乘豪华Lux巴士,用时4H25分抵达拉脱维亚首都里加。 住所附近的小公园:

夕阳下的里加:

雨中欣赏里加老城肃穆的教堂建筑:

9月23日,里加飞返波兰首都华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这座美丽的古城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毁,那些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焦土。 1945年华沙摆脱战争后,便按原样重建城市。在重建过程中,保护和修复历史古迹的工作受到格外重视,战前市内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几乎都进行了修复和整饰,那些昔日的宫殿、教堂、城堡等更加显得巍峨壮观。 现在,华沙全市共有绿地面积1.26万公烦,约占城市总面积的27%,人均占有77.7平方米,遥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华沙又被誉为"绿色首都"——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 老城集市广场中心,波兰著名雕刻家鲁德维卡·克拉科夫斯卡一一尼茨霍娃女士因忧虑祖国命运,于1936年创作的手持利刃和盾牌,象征波兰人民英勇不屈的华沙美人鱼雕像:

保家卫国的逝者永生:

1944年英勇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华沙起义雕像:

华沙起义雕像2—— 不屈的起义者在牧师祈祷下通过水管道入城:

自驾篇 自驾路线图如下——

9月27日上午,我们按照租租车的订单地址,到华沙肖邦机场取车。 几天前,因租车柜台变更,我们曾利用在机场转机时间,寻找过这家租车公司的新地址,当时寻找过程十分不顺,在机场大厅几乎问遍所有租车公司及i问讯处,却无人知晓这家公司,打电话也不通,只好向租租车求助,(时差原因)次日清晨,收到租租车客服的回应,详细告知了新地址位置、路线和取车电话,所以这次就顺利多了,原来这家公司的柜台搬到机场大厅路对面的酒店大堂内,怪不得其它公司都不知道呢。(这里特别感谢租租车公司客服的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 取车,办手续,按惯例进行车况检查、核对,对小的擦痕和油表(未满)拍照留底,然后车行人员带我在机场路、酒店停车场绕行、演示一圈,告知还车时进停车场的取、刷卡程序等,我们心里有底后就启动导航上路了。

关于导航方面的温馨提示

说起导航,这里再温馨提示一下:现在大家出游,多数已用手机导航,不再用车载导航仪了。我们在出游前,曾就车载导航仪向租租车咨询,后来采纳了租租车客服提议的手机APP,在手机中下载了谷歌地图等APP。后来,路上曾出现APP导航变白版,还有因导航的目的地址出现同名同号,造成误导,使原本100+公里的路途多跑了300+公里(后面详述)的情况。因此提示:1、出行最好每个人的每部手机都下载地图导航(或下载2款APP导航),以便在一部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替换;2、每次输入目的地后,要把地图缩小再放大,以确认不是另一同名地址;3、最好、最保险的是输入目的地经纬度地址,因其永远不会出现同名同号的地址。

波兰行驶证:

德鲁斯基宁凯,立陶宛的一个宁静的温泉小镇,距首都维尔纽斯132Km,1:50H车程,毗邻与白罗斯和波兰接壤的边境,人口约1.6万。小镇有个格鲁塔斯公园,又叫做“斯大林世界”,收集了立陶宛上百尊苏联统治时期的列、斯塑像和大量文物、图片,带有黑色幽默和深深的讽刺意味,是表现苏联占领立陶宛时期的博物馆兼有主题公园。对那段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入夜的小镇教堂,周围的桦树是立陶宛的国树:

立陶宛人从14世纪起逐渐信奉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但在沙俄、苏联征服、统治时期,这是不允许的,1869年,山丘上木质的十字架倒塌,被沙俄统治者禁止重建;1950年,于1916年竖立的第二个十字架,被苏联政府强令炸毁;1989年,争取独立、不屈的立陶宛人,顶着苏联的压力,第三次在山丘上竖起十字架。随后,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立陶宛人又在第三次竖立十字架的基础上,用外面涂成白色的混凝土制作了一个更高的三十字架(立陶宛语:Trys kryžiai),现在,这座三十字架(以及在它不远处没有再竖立起来的三根历史十字架)与山丘脚下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上象征着自由、独立精神的“波罗的海之路”起点的“脚印石”遥相呼应,都已成为维尔纽斯的著名景点:

雨后初晴,广场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脚印石":

象征着圣洁的白教堂(右手边维尔尼亚河对岸是未被任何一国政府承认的“对岸共和国”:):

“对岸共和国”的“宪法墙”:

教堂,还是教堂:

9月30日,位于加尔瓦湖心岛上的雨中的特拉凯城堡,是立陶宛历代众多城堡中仅存(未复制)的一个:

10月1日清晨,离开特拉凯之前,天气转晴,城堡也显露出它应有的色彩。 14-16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大公曾在此居住,现已成为立陶宛著名旅游景点:

今天前往立陶宛的克莱佩达,318公里,途中因要休息一下,故拐向位于涅里斯河与涅曼河汇合处的考纳斯城堡,在那里略作停留。 这里通向涅曼河:

秋至涅曼河:

建于13世纪的考纳斯城堡,是立陶宛最早的防御工事,也是立陶宛全境内唯一的有双层墙保护的要塞。1362年十字军入侵考纳斯,连续围攻城堡,将其突破后,毁掉了城墙,城堡也受损严重。几年后,城堡进行重建,但不幸的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涅里斯河泛滥,又将其冲毁。20世纪30至50年代,考纳斯城堡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重视,2010--2011年,城堡再次进行主体修复工作,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那次重建后的城堡:

对立陶宛公路的评价

继续沿A1公路向克莱佩达进发. xz A1公路—— 是一条横贯立陶宛的公路。东起首都维尔纽斯,中经第二大城市考纳斯,西至最大港口城市克莱佩达。是立陶宛最长的公路,也是历次出国自驾感觉最好的公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 之前感觉最好的路段是德国,在那里,我曾开到150公里/小时,但时间不是很长,因为路上车很多,除了在超车道,否则很难跑到这个车速,而A1公路,特别在考纳斯——克莱佩达这个按高速公路四线双程标准建造的路段,因为路段平直,车辆少,你在非超车道就可以轻松跑到140--150公里以上,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为总在这个速度跑会不会过于耗油而一度感到犹疑,并把车速降到110--120这个习惯速度。 还有一点要提及,就是立陶宛的高速公路是不收费的,这次从维尔纽斯——克莱佩达——帕兰加,全程300公里+,包括拐下特拉凯、考纳斯,没有一个收费站,这也是在立陶宛开车非常爽的原因。 车到克莱佩达,由于距Check in时间尚早,我们决定先去帕兰加。 帕兰加在克莱佩达的北面,直线距离23公里。吸引我们前往的原因,是那里有个“琥珀博物馆”。 帕兰加琥珀博物馆,就隐藏在这片森林公园中。为何选址在森林公园里?原因不清楚,但那里空气好,风景好,还方便停车,这正是我们期待的:

博物馆中有许多琥珀、蜜蜡的珍品,有大而漂亮的原石,更多的是加工成的精巧、炫目的饰品、工艺品,... ...当然喽,价格也是不菲的。 蜜蜡加工制成的拖拉机造型工艺品:

这块存有数千万年前丰富内涵的琥珀,则让人联想到史前神秘的海底世界:

关于琥珀,最八卦的恐怕就是“琥珀屋之谜”了,但是圣彼得堡皇村沙皇官邸近年露面开放的“琥珀屋”,又使得这些信息显得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也使得很多人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我们可能就属于上述人的其中之一吧 :) 克莱佩达最吸引人的地方当属列为联合国世界遗产景观的库洛尼亚沙嘴国家公园,该沙嘴是一座隔开了波罗的海和库尔斯泻湖的南北向长堤型岛,长98公里,最宽的一段有4公里,最窄的一段仅有400米! 岛屿北部的52公里属于立陶宛,余下南边的则属于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从克莱佩达渡轮码头购买12.5欧的(往返)船票后,车开上渡轮,好像在等我们一样,车停稳约1分钟,船就开动了。几分钟后,稳稳地停靠对岸码头,船上的车开始井然有序的一辆辆上岸,感觉时间一点都不耽搁。 车行数分钟后,到达岛上的收费站,每车需交纳5欧,从景观遗产保护角度看,收费是应该的,何况它也是往返双程的。 已是淡季的沙嘴公园里的尼达小镇,小雨中显得有些冷清:

千万不要因为淡季的冷清而小看这座小镇,这里和相距不远处的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可是世界极优质琥珀的产地,而且储量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据说旅行社组团到这里来,游玩的一个项目就叫“海边捡琥珀”。 从尼达小镇沿公路再往前,不远处就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口岸,由于没有俄罗斯签证,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看,不能再往前开了(后话:回来后看到的信息——自2019年7月1日起,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将对外国游客实施简化签证程序,中国公民可凭电子签证进入该州。电签有效期30天,可在该州停留8天。):

10月3日,离开克莱佩达,前往波兰东北部属于马祖里湖区的米科瓦伊基小镇,从地图上看,应是由北向南,但中间有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横在那里,因此只能沿A1往东开--往东开,一直开到考纳斯,才能转A5往南--西南至米科瓦伊基,因为绕行,行车距离变为457公里。 在清晨的A1公路上,我们远远看到路旁森林至地面、作物间漂浮着一团团白色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被黑绿色的森林、绿色的地面作物衬着,飘飘渺渺,营造出类似仙境的美丽感觉,最初以为是农家冒出的烟气,但是周围没有村舍,才断定是雾气。后来随着太阳升高,光照渐强,那些雾气就慢慢淡了,消逝了。 米科瓦伊基小镇到了,我们选订的住所就在临湖的游览核心区,步行游览非常方便:

夕阳下,小镇显得宁静、和谐:

这里的民居,也同样让人喜爱:

可是,你可曾想到,在这宁静、平和的景象背后,这一带却还有着未曾尘封的血腥的战争硝烟历史,下面带你走进那段历史—— 1939年8月23日,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 经过一番商议,德、苏这两个意识形态敌对国家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一份针对包括波兰在内的波罗的海地区的秘密附加协议书。 一周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9月17日,苏联红军也从东部开始侵入波兰。两面遭受强敌的波兰军队虽经抵抗,但却无力回天,18天后,波兰投降,28日,主权国家波兰被德、苏瓜分,在重新划分后的欧洲地图上消失。 德、苏两国对外虽然一致,都是极力扩张,但在切身利益上,还是互不相让,这必然导致两国间的内讧。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斯大林在国内施行大清洗,杀害和囚禁了包括大批经验和能力丰富的政治家、红军指挥官在内的数百万计的人民。1939年11月30日,因长期边界纠纷而爆发的苏芬冬季战争由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而展开,虽然苏联最终惨胜,但是希特勒从中看到了苏联的“软肋”,于是批准德国陆军总参谋部起草的针对苏联及其他斯拉夫民族的"奥托计划",并将其改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为顺利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将其欧洲作战大本营从柏林向前推进到位于波兰米科瓦伊基以北、肯琴以东约15公里处(经度:21.49424341405871纬度:54.08053403005848)的密林中,因希特勒自己使用狼的绰号,这处占地250公顷的新的作战大本营取名“狼穴”。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24日,希特勒乘坐专列到达腊斯登堡,狼穴作为战争指挥总部开始投入使用。 “狼穴”位置图:

除了希特勒的总部,在方圆6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还散布着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指挥部、第二政府驻地、空军元帅戈林的总部、党卫军头子希姆莱的总部、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总部... ... “狼穴”遗址:

毁坏不算太严重的"遗址":

从外表上看,这些堡垒像某种原始的石棺,没有窗户,阳光射不进去,也不通风:

整个指挥部的建筑物,都是用非常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专门用来保护希特勒等纳粹头目的地堡,墙壁的厚度达到了5米,顶部的厚度更是达到了8米,而且整个地保是按照内外层的设计建筑而成,中间还修建了一道宽约一米的空气层:

这里还是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的现场。1944年7月20日,密谋推翻希特勒统治的施陶芬贝格上校把装有炸弹的公文包带进会议室,放在木桌下靠近希特勒的地方,然而公文包被人无意中移到会议桌厚厚的底座的外侧。炸弹爆炸后,正是这个距离和厚厚底座救了希特勒的一条命,恶魔希特勒又逃过一劫:

1945年1月23日,德国败局已定,德军开始对"狼穴"的破坏工作,每个堡垒使用了8吨重的TNT炸药,但这也只能做到部分拆除,许多地堡都是向内塌陷:

二战对波兰,对世界人民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个"狼穴"现已是废墟一片。成为一个可供游人了解二战悲痛而残酷历史的旅游景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这段沉重的历史,我们更加珍惜平和的现在,向往自由、平等的未来。 10月5日,驱车240公里,抵达波兰北部的马尔堡。 获得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马尔堡城堡,曾为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总部:

秋日的阳光和煦而温暖,据说是欧洲最大的砖构造建筑物的马尔堡城堡在阳光下,向我们展现其迷人的色彩:

美丽的城堡让人喜爱,迷人的色彩令人陶醉:

10月6日,抵达波兰北部最重要的海港名城 格但斯克。格但斯克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自从1308年条顿骑士团征服该市以后的六百多年间,它一直是德意志和波兰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由于它控制了维斯瓦河的入海口,它是波兰最理想的出海口;同时它也是联结东普鲁士地区和德国大部分领土的咽喉要地。因此波德两国均将该市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每次战争之后,失去这座城市的一方引为奇耻大辱,积极备战,于是又引发下一次的战争。 由于时间尚早,我们驱车前往西盘半岛。 西盘半岛位于格但斯克市北郊,又称维斯特布拉德半岛(Westerplatte),源于荷兰语,意为“西边的沙洲”,这里又是一个让人勾起二战回忆的地方—— 1939年9月1日波兰时间清晨4点48分,法西斯德国在半岛向波兰守军发动突然进攻,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约一个连的100多名波兰士兵对6000多装备精良,海、陆、空全面配备的德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军力相差太悬殊,抵抗坚持了6天,至9月7日德军全面占领而结束。 直到今天,西盘半岛的战斗仍被波兰人视为抵抗侵略的象征。 被德军炮弹击中炸毁的守军机枪阵地:

每日里,前来半岛海岸卫士纪念碑凭吊的人群络绎不绝:

格但斯克三联城之索波特的扭曲屋:

扭曲屋距索波特515米欧洲最长的海上栈桥不远,但走到栈桥口,天就下起雨来,海上吹来的风则又疾又斜又凉,撑开雨伞都没有用。许多人都从桥上退了下来,我们也被裹挟而退。 天气不好,前往格丁尼亚一日三联城游的兴趣被风雨冲的一干二净,扫兴退回格但斯克。 傍晚,时阴时晴的格但斯克:

天气不好,拍出照片的效果却出奇的好(自夸自赞一番):

手机导航因同名同号地址造成的南辕北辙事件

10月7日,从格但斯克驶往哥白尼的故居——托伦,行程170公里,到托伦城后,在狭窄的街区路寻找哥白尼故居,街区路窄,且多为one way不说,有几段还在封路维修,因之前在格但斯克找住所时短短几百米路被交警驾车拦住两次,并理由不充分的罚款一次,心里有点紧张,按导航走到故居街,看到故居,却因没有停车场无法停车,后来,在一处标有Taxi 停靠点的边缘,勉强停了下来,那里没有投币机,我就没敢下车,只让同伴去了哥白尼故居,这样,万一交警来了,我可以立即开走,转一圈,再回来等同伴。 等待期间,十分无聊,于是我用手机输入下一站罗兹的经纬度坐标,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试了几次,谷歌地图都提示“无法找到该坐标”,只好改为以住所地址输入——ul. Wschodnia 68/70(后面是一串波兰文,无法输入),地址、路线立刻就显示出来。不久,同伴们回来了,于是告别托伦,向罗兹进发。 车行驶近2小时后,导航引我们到达一个村庄,心中有些奇怪——罗兹的这个住所怎么不像在城市呢? 按照导航慢慢找那个号码的房屋,又询问路边的人,最后停在一幢独立的建筑前,我们下来询问——“请问这里是ul8**68号吗?”,院子里忙碌的那位年轻人似乎听不太明白,他进屋找了位中年男子,这位男子的英语要好一些,他听后说“Yes”,但又说“这里不是出租的住所”。我们只好用电话与房东联系,告知她“我们的车已到住所前。问她在吗?”房东回答“我立即下来”。几分钟后,她的电话又来了,说“我看不到你们,你们在哪里?”,我们把周围环境简要描述一番,房东表示不明白,话语显得有些着急,带卷舌音的词语明显多了起来,...无奈,只好把手机交给那位中年男子,只听他们用波兰语交谈起来,最后,中年男子又掏出他的手机搜索一番,然后对我们说“错了。你们要去的地方在乌兹”,我们听出他说的乌兹就是罗兹,就问这是哪里?“这里是****”,边说边把手机上的地图位置指给我们看,我们一看,傻眼了:是格但斯克旧城附近!就是说,应该向南去的罗兹,结果却向北跑了老远,来了个标准的“南辕北辙”。怎么会这样?我们不甘心,又拿出打印的地址核对,结果发现:两个地方的名字都叫ul. Wschodnia 68/70,因为没有输后面的县、市名(其实也无法输,是波兰文字),所以导航到了这个地方。 我看看油表,只剩1/4格了,而开到罗兹,估计要3-400公里+,于是又向那位中年男子询问"到最近的油站怎么走?"这位男子听后,想了一下,对我们说"可以的话,我上车带你们去",我们求之不得,男子与那年轻人说了几句,年轻人就开着皮卡走了,然后中年男子客气地坐上副驾位置,带我们向油站而去。 开行7、8公里,油站在丁字路口右侧出现。 我们加满油,提出送这位热心的中年男子回去,他却推辞说“我就住在这附近,刚才是去那边办事”,说完与我们一 一握手,并善意叮嘱说:沿着前面这条大路走(就到罗兹),不要偏离(指我们的南辕北辙行为)。说完,转身离去了。 望着渐渐远去的男子身影,我们心中充满由衷的感激——遇上这样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真诚、热心地帮助我们,这段路虽然绕的挺远,但是值了! 打开手机,重新输入罗兹地址,鉴于教训,这次改输“ Rent-Apart City Center Lodz (罗兹市中心租赁公寓)”,心想到了罗兹,再详细打听。 ... ... 入夜,当日行驶600+公里后,终于到了罗兹,将车开上路边行人道暂停,下车对照门牌号,准备寻找,抬头一看,头顶的门牌号码正是ul. Wschodnia 68,赶紧打电话给房东。很快,房东就出来了,看来,她也等待了很久。 开车入院子,搬行李上楼。当一切安顿下来后,那颗起伏、不安了一天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上帝保佑,阿弥陀佛。 罗兹,一个有着丰富风土人情、历史底蕴和众多旅游景点的城市,在旅行者最为期待且对旅行者最适宜的2019年全球十大最具价值的旅游目的地评选中,超越美国、马尔代夫等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一举成为2019年全球十大最具价值的旅游目的地榜单中的亚军城市(来自埃及的南尼罗河谷排名第一),这么一个低调却充满风情的美丽城市,本该好好游览一番,但我们因为昨日长途绕行的疲惫,以及今日270公里到克拉科夫的行程任务而大大压缩了:

转一张晴天罗兹商业文化中心的图片,安慰心中的遗憾:

罗兹——克拉科夫的车程并不太远,谷歌显示是269公里,用时3H10分,同时很多路段显示为“维修段”。 果然,走出罗兹不远,就开始遇到一段“维修路”——原本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二车道,且在中间放置了拉着绳索的隔离桩,大车、小车都挤在一条车道上开行,抽空从反向车道超车是无望了,只能随着车流,时而停顿,时而缓行... ...。 这样的路段如果几十米,几百米也还罢了,但是开了几公里了,向前望去,还是没有头的、几乎不动的车流。想着地图上提示的多个“维修段”,真让人心焦!! ... ... 好不容易前方出现一个交叉路,地图显示换路可以减少十多分钟,来不及多想,我把车转向了那条“新”路。 看来我们过于乐观了,这条“新”路,刚开过去,就感觉路的等级明显降级,虽然没有了“维修段”,但窄窄的路加上无尽的“环岛”及一个接一个必须缓行的村镇段,让车速根本提不起来,甚至还有一段维修道班“罢修”路——没有水泥的路面布满大大小小的坑,颠的让人散架的坑!真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通往波兰第二、南部最大城市克拉科夫的路! ... ...入夜时分,公路旁出现了路灯,克拉科夫到了,我们噩梦般的路段终于结束了。 克拉科夫,全称克拉科夫皇家首都(波兰语:Królewskie Stołeczne Mias),1320~1609年曾为波兰首都。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老城瓮城巴尔巴坎碉堡外,环形公园中设计别致的雕像:

老城中央广场,一辆辆带有贵族气质的四轮马车列队有序的等待乘客:

瓦维尔城堡(Wawel Castle),修建于卡齐米日三世时期的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城堡在历史上曾长期是波兰王室的住所,是波兰的国家象征之一。现在的瓦维尔城堡是波兰最顶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城堡主体部分票价12兹罗提(1ZT约=1.81元),但进入堡区和瓦维尔大教堂而不登城堡是不收费的,堡区内的洗手间也是免费使用的。 瓦维尔城堡内特立独行的小游客,自信满满的到处行走:

瓦维尔城堡与雕塑模型:

阳光照耀下的瓦维尔城堡:

城堡和车玻璃映出的街景:

10月11日,为避免再陷罗兹——克拉科夫那种能把人的时间、精力耗尽的路段,我们早早便摸黑起身,前往华沙肖邦机场。 一路无语,没有塞车,也没有遇到让人散架的路段。在距离机场不远的油站,我们把油加满,没有洗车店,自己用水把车身冲洗干净,抖掉脚垫上的沙尘,在约定时间之前将车开到指定的停车场,柜台办理交钥匙还车手续,自驾行程结束。

餐饮经济篇

出外旅游,如何在科学营养、经济实惠和美味诸方面取得一定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我们是怎么做的呢?简单说,就是: 1、在预订住所的时候,关注一下该住所的厨房及配套的配备情况。我们这次出行,除一个地方没有厨房及配套配备外,无论BOOKING还是AIRbnb,都具备基本以上的配备; 2、每到一地,可以关注一下当地的购物中心或较大的超市,在这些地方,你可以象当地人一样,以非常实惠(与餐馆比较)的价格买到新鲜的鸡蛋、面包、酸奶,各种口味的肉制品如(熟)肉肠、烤鸡、三文鱼,100%的纯果汁,各类青菜、水果(以西生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便于保存携带的为代表)及各种调味品(有的可以从国内自带),订住所时,综合条件接近的,选距离购物中心近的; 3、出行前,按行程预估带上一点挂面。 就这样,我们所到之处,除午餐在外吃外,早餐基本就是面包、煎蛋、酸奶(或牛奶)、水果沙拉和咖啡(很多住所都配有咖啡机)等,路上再带上一些苹果、香蕉,晚餐则是各类面条(西红柿鸡蛋面、青菜汤面、鸡肉面、捞面、杂烩面)加肉制品、果汁、啤酒... ...,欧洲人很少吃米饭,我们在华沙住所附近找到一泰餐馆有米饭,曾短暂解决了对米饭的渴求。 与餐餐在外吃西餐或波餐相比,那些大鱼大肉,不一定更加营养,也不一定更合我们比较挑剔的中国胃。所以,大胆在这里介绍、推荐一下。当然,当地的美味也是不可错过的,二者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价格是以公斤为单位计的:

再来一张:

在卖肉制品的柜台,我们选了最贵的一种纯肉肠,售货的老太太十分开心,连说“金枯耶、金枯耶”,我们也因此学会唯一 一句波兰话“金枯耶--谢谢!”

结尾篇

9月17日——10月11日的波罗的海五国(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游,其中自驾14天,行程3250公里,租车车型-标致5008,费用在租租车公司原订为5123元(含特惠超全险1078元;预付1586元),去后行程除波兰外,因还有立陶宛(出国费?),以及未付款部分的汇率变化等,增加305元,另外还预扣了部分押金,如果最终没有其它(超速、违章类)罚款,实付总额应为5428元。 美丽而充满风情的波罗的海五国(尤其是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在国人的出游名单中,不算热门,网上说99%的国人没有去过,这个比例可能有些夸大,但90%这个比例应该是有的。 自我小结: 1、这次出行,观赏到许多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壮美、肃穆的宗教景观,还有发人深思、让人警醒的反战景观,让人感到波罗的海五国是非常值得去,尤其值得自驾去慢慢观赏、细细品味的; 2、波罗的海诸国人民友好善良,全程安全,没有遇到偷盗、抢劫、欺骗或排外等情况; 3、所去五国2018年的人均GDP/美元,从高至低排序是:芬兰5.0万,爱沙尼亚2.29万,立陶宛1.91万,拉脱维亚1.81万,波兰1.54万,出行中通过在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处购物,在景点附近就餐,感觉除在芬兰赫尔辛基消费较贵外,其他四国的日常生活品价格如肉、肠、蔬菜、水果等,国人是可以承受的。如果不嫌自己加工辛苦,还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餐饮费用; 4、租车价格(除去保险,约310元/天)和汽油价(波兰95号油约5兹罗提=人民币9元左右)也还可以,租车价较之前的德国、捷克(均在租租车公司租赁)都要低。 游记记述粗略,时间匆忙,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没有来得及记述,请各位见谅。如有不清楚或想进一步了解之处,尽管提出,看到后定当一 一回复。

展开全文
目录